2025年盛夏將至,光伏產業卻已在凜冬中跋涉半載。
隨著136號文落地,全產業鏈陷入“政策紅利消失”與“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擠壓。
SNEC展會向來是行業情緒風向標,多位大佬集體缺席開幕式,會場熱議聚焦供需失衡等議題,氛圍凝重。有企業高管直言,頭部企業曾寄望以低價淘汰中小企業,卻并未成功——這場洗牌下半場并未按“熬死小廠即見曙光”的劇本演進,行業甚至尚未觸達寒冬臨界點。
早在去年底,某龍頭董事長便警示:從光伏離場是大功德、大智慧。如今,光伏人已放棄幻想,行業繼續分化,一些企業正加速逃亡,一些企業仍在苦苦尋求生存。
此時退場,保得一線生機
跨界企業曾望風而來,如今也望風而逃。
這場始于2022年的跨界狂歡,曾吸引乳業、珠寶、養殖等近70家非光伏企業蜂擁而入,如今集體面臨風停即墜困局。
股價飆升只是一時,跨界后財務指標惡化才是常態,多家企業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包括*ST綠康、*ST海源,*ST金剛,*ST沐邦,*ST泉為等。
就在SNEC前不久,幾家跨界企業扎堆宣布退出光伏行業,尋找新的出路。
6月2日,棒杰股份易主給上海啟爍睿行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其實際控制人黃榮耀將成為棒杰股份新任掌舵者。
上海啟爍是專為此次收購設立的特殊目的實體,成立于2025年4月23日。
天眼查信息顯示,黃榮耀實際控制12家企業,其核心平臺是廣東創管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作為廣東省創業投資協會會員投資的綜合性資產管理機構,承擔為協會會員提供有償服務的職能。
有分析者指出,黃榮耀團隊可能采取“止血-瘦身-重生”的三步策略:首先解決債務糾紛和股權凍結;其次剝離虧損光伏資產;最后依托服裝主業現金流,伺機培育新增長點。
*ST綠康的光伏之路也在4、5月發生重大轉折。
5底,綠康將光伏資產置出給當初收購推動方康怡、義睿、皓贏、長鑫設立的合資公司江西饒信,徹底剝離光伏業務。
這家企業曾借晶科的大腿,準備在膠膜業務大展拳腳,但生不逢時,到2024年該公司已經連續虧損4年,膠膜業務毛利率甚至為-38%,虧損嚴重。
形勢比人強,綠康也迎來了他的新控股股東——縱騰網絡,該公司從事海外倉擴展到跨境快遞、本地轉運等多種跨境物流解決方案,其2024年未經審計總收入為271.05億元。值得注意,該公司前不久被曝計劃借殼上市。
轉型光伏連虧四年的*ST海源也在同期發布關于公司股東協議轉讓股份完成過戶暨控制權發生變更的公告。
公司控股股東將變更為金紫欣,新實控人曾帶領旗下紫光照明沖擊科創板IPO未果,不排除未來將紫光照明的優質資產注入海源復材的可能性。
其他ST企業也站在懸崖邊緣,正等待不知何處伸出的“援手”。
企業退了,光伏資產還在等待出清
“現在的市場行業,每個企業都非常痛苦。我認為行業沒有到低谷。因為沒有多少企業大幅減產,也沒有什么企業因此而活不下去……”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石永紅一語道出行業面臨的現狀。
企業通過股權轉讓或資產出售實現退出,控制權變更與資產剝離同步進行。
但這些企業的離場完全說不上充分,光伏資產多數被地方國資或第三方企業接盤。
不過,各企業因實力與行業地位不同,境遇大相徑庭。
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專家組副主任呂錦標觀察,目前行業內出現了一些國資接手光伏項目的案例,基本上是對所投資企業和團隊信心的加碼力挺。同時,原先主業實力雄厚的企業跨界光伏,目前仍然有穩定的團隊,只是暫停進一步擴張,而不是選擇退出。
此次接盤海源復材的金紫欣背后有江西新余國資的身影,而且金紫欣實控人劉洪超等人的核心公司同樣有光伏業務,包括EPC、智能微電網運維及光儲充一體化解決方案等,與海源復材所從事的光伏組件生產業務為上下游關系。
目前,金紫欣尚未透露是否會向海源復材置入光伏業務,僅表示目前暫無在未來12個月內改變海源復材主營業務或對其主營業務做出重大調整的明確計劃,如果需要做出調整,屆時依法履行批準程序和信披義務。
不過,隨著行業洗牌的加劇,國資這根浮木已不見得能擔當起“救世主”的身份。
此前一則江蘇連云港太瓦新能源有限公司因“實際生產經營困難”宣布停產放假的公告在光伏圈內盛傳。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由新疆絲路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國有控股)成立,后者控股股東為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兵團分區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
這家因連云港與霍爾果斯兩市的合作而誕生的企業,也只能折戟于深度洗牌的光伏周期中。
A股光伏組件第一股的億晶光電也曾傳將被呼和浩特國資入主,但現階段該公司控股股東唯之能源為了償債正將其持有的2億股無限售流通股進行司法拍賣,若拍賣完成,該公司將迎來第四次實控人更迭。
該公司旗下還擁有常州基地5GW PERC電池產能和滁州基地7.5GW TOPCon電池產能,目前皆處于停產階段。
諸多項目因企業陷入危機隨之停擺,例如棒杰股份揚州生產基地早已停產,且距離投產還有不小差距,但建成的部分產線和設備還需等待接手團隊處理。
在當前環境下,一些缺乏成本優勢,又沒有獲得訂單的產能是通過資產減值等方式退出或處理掉,還是艱難維持現狀等待行業復蘇,是擺在諸多企業面前的問題。
近期已有多起光伏企業資產被拍賣的案例,包括生產基地廠房、土地、設備等,還有各種電池片、組件等。
比如陜西榆林市普惠達光伏清算組在京東拍賣破產強清平臺于6月12日對該公司名下機器設備進行第二次拍賣,起拍價為813萬元,與首次拍賣相比,此次拍賣在價格和保證金方面均有調整,其中起拍價下調了203萬元,但因再次無人出價流拍。
已不乏光伏資產面臨無人拍賣多次流拍的窘境,起拍價只能不斷降低。光伏產能的出清任重而道遠。
中小企業倒下,還遠遠不夠
2024年光伏上市公司優化裁員超15萬人,更多的中小企業悄然離場,2025年已過近半,大量中小企業還繼續在淘汰賽中消亡。
光伏行業走到今天,每個參與者都有責任。但總有人責任會更大些。
中小企業體量有限,難擋頭部企業與跨界資本的擴產潮。雖然今年上半年新項目的擴產頻率較以往已大幅降低,但仍不乏TOPCon新項目投產, BC、鈣鈦礦疊層等新技術領域仍吸引資金涌入。
天合光能總裁高紀凡認為,在目前的背景下,再上任何產能都是害人害己,只會加劇行業內卷。“在這個時候,不管是何種技術的光伏產品,都沒有必要(擴產)。”
今年2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曾召集包括隆基、晶澳、天合、阿里、京東等部分企業開了次公平競爭座談會,圍繞著整治“內卷式”競爭進行了深入交流。
彼時隆基綠能創始人、還是隆基總裁的李振國對媒體表示:“行業中短期的整合,可能要等到比較靠前的企業無法經營、退出后,才有可能結束。”
光伏的洗牌歷來殘酷,比如曾經輝煌一時的無錫尚德、漢能等。
與此同時,行業正期待一場政企聯合促動出清的行動,幫助光伏行業走出寒冬。說到底,整個新能源產業都不是自然發育起來的,都是靠長期高強度的政策催生出來的。光靠企業的力量難以實現局勢反轉。
通過SNEC展,行業大佬對出路形成了一些共識,包括:
三限并舉(限產、限價、限投資);
提升技術低碳等門檻,擠出落后產能;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推動“大整合”,而非破產清理;
控制出口等。
正如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的最新表態,從過剩出清到生態重構到穩定發展,光伏還有一段蛻變之路要走。預計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一季度是光伏供給側改革的關鍵窗口期。
朱共山提出政企聯動促出清的建議,以“市場化兼并重組+技術淘汰機制+政策強制約束”去產能,通過“供給側自律+需求端刺激”去庫存。
高紀凡指出,只有采取大整合,從過去的競爭局面轉變成合作局面,才能解決光伏行業“內卷”的問題。目前產業鏈上游的硅料已經開始了大整合,產業鏈中下游的拉晶切片、電池組件也即將進行大整合。
作為光伏行業的一分子,世紀新能源網期望下半年光伏能迎來轉機——當市場出清與政策引導形成合力,這場寒冬或許是產業邁向健康發展的必經之痛。